TPOD 臺灣高等教育教學專業發展學會

電子報

教研相長:教學與研究的整合—兼論翻轉教學的省思 大學使命的改變

  • 發佈日期:2016-12-13
  • 作  者:
演講者: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王秀槐老師;      文稿整理者:謝承諭
fd_01_10.jpg

2016年臺大椰林講堂邀請到了師資培育中心的王秀槐老師,以自身的教學經驗與研究成果,分享對於教學研究整合以及大學翻轉教學的想法與洞見。


高等教育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當中,有著不同的任務與使命。像是在英國,諸如牛津與劍橋,大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提供高品質的教學,培養有人文素養的人才;而在歐陸的德國柏林大學,大學的目的則是著重在科學研究,聚集最優秀的研究專家,發現新知;最後到了美國,集結了這兩大傳統,加上自身文化對於社群服務的重視,大學也因此變成必須要同時達到教學、研究與服務三大任務。但由於投入學術研究,對於教師的名望與升等有明顯助益,在評鑑上也較易量化,教學的工作常常就會因此受到排擠,品質下降。然而,約莫在十多年前,教學又開始受到重視,各國大學紛紛成立教學發展中心,要提升大學教育的品質,也因此大學的新進教師常會為了要兼顧教學、研究以及服務三個領域,而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如何以有限的時間精力,達到學校的要求與學生的期待,變成新進教師很重要的課題,如果能夠讓教學與研究互為助力,教研相長,勢必能讓新進老師的壓力大大降低,也讓大學教學的品質更加提升。

 

教研整合新模式

以往教發中心要推動教學改進,大都採取評量、協助與獎勵這三大傳統策略,對於研究型大學的教師而言,效果有限,若要釜底抽薪,勢必要做到思想典範的轉移。根據卡內基基金會的波耶(Ernest Boyer)教授其團體所提出的論點,要達到教學改進,需要重新審視「教學與研究如何整合」、「本科教育如何定位」以及「大學教育如何定立」這三大面向的問題。基於這些層面的思考,教學結合研究的做法,大致可以分成四大模式的良性迴圈:一、「教學啟發研究」,二、「研究應用於教學」,三、「本科教育科研化」,以及四、「教學就是科研」。

第一個模式,「教學啟發研究」,可以用我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程為例。這堂課的主旨是要讓大學生探索自我,並且獲得能力與資源來規畫安排自己未來的生涯。課程中曾討論一個議題「漂浮的青春」,指的是年輕人對於自己的未來沒有方向,人生沒有目標,而成為所謂的「尼特族」、「啃老族」或「繭居族」。與學生在課上的討論中我發現,由於臺灣文化與升學制度的影響,學生對未來感到茫然的情況相當嚴重。因此基於這堂課的內容,我們就做了一個關於臺灣大學生生涯探索的研究,探討大學生如何思考生涯規畫。在回顧了東西方對於生涯規畫相關概念的著作與文獻之後,我們請二十位大學生來書寫自己對於生涯的描述與想法,收集了七百多個與生涯相關的字詞,再請另外六十位來決定這些字詞有哪些與生涯有關,最後再請一百二十位的參與者來做分類,而後整理出了臺灣大學生生涯概念的原型,並在相關議題的期刊當中出版。

而這樣的研究結果則可以產生第二個模式,也就是「研究應用於教學」。在做完這個研究之後,「生涯規畫」這堂課的教學就不必再侷限於文獻對於「生涯」的定義,而是用最貼近學生想法的實證研究結果,來呈現生涯的概念。並且可以進一步要學生思考自己對生涯的定義,圈出研究結果中符合他們想法的概念,如果他們有想到研究沒提到的概念,學生可以再將這些字詞加到表格當中,為生涯下一個自己的定義。這個例子呈現了如何讓教學內容和研究成果互為資源,互相支持、補足的方式。

第三個模式是本科課程的科研化,這個模式最重要概念,就是要重新定位大學部的教育,讓大學生也可以一同參與學術研究的生態體系,讓他們在大學裡不只是被動得到知識,也可以不斷主動追求產生新知。僅管一般觀念認為,大學生缺乏學術專業知識,但由於現在翻轉教室的教育風氣盛行,新一代的學生普遍具有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大學生還是可以對學術研究貢獻一己之力。在這個模式下,大一學生就可以開始探索研究方法,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大二開始可以開始進實驗室,參與老師的研究計畫。到了大四,學生就可以自行進行一個專題研究。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大學生的本科教育充份整合進科學研究當中。臺大目前也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做了很多努力。許多研究成果相當卓越的學者,如孫維新教授與陳毓文教授,曾開設了小班的新生專題研討課,讓學生可以從大一就開始探索本科的知識與研究。此外,科技部也有提供大專生補助,學生可以申請由老師指導進行研究計畫。像我自己之前也曾帶著兩個大二、大三大學生,針對臺灣大一大二不分系的制度進行探討。我們除了研究國內外制度的成效與缺點之外,也針對臺大的學生做了意見調查。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可以看到兩位參與的同學,雖然當時還只在大學部就讀,但卻展現出相當大的研究潛力,為研究的推展與進行貢獻了許多心力,最後也有相當具體豐碩的研究成果。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模式,就是「教學即科研」,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達到科學研究。根據波耶教授的說法,學術(scholarship)可以分成四大類:第一大類是所謂的「發現型學術」,這樣的學術活動主要以發現、探索新知為目標,是一般所謂的科學研究。第二類的學術活動是「整合型學術」,指的是跨領域知識的研究與結合。第三類的學術則是「應用型學術」,主要是探討知識的應用層面。最後一類則是較少人討論的「教學型學術」(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這類學術指的是針對教與學的理念、哲學與過程方法進行探究。波耶認為,之所以教學型學術可以視為一種學術活動,原因在於其滿足了學術活動應具有的特徵,包含「公開性」、「知識基底」、「探究途徑」、「學術社群」以及「發表管道」等等。如同其他的學術研究,教學型學術也是從發現問題開始,進行文獻探討,提出假設與解決方法,接著設計與實施課程,最後進行研究。老師除了可以進行個人探究之外,也可以與其他研究者合作,或是尋求教師社群的支持。

 

翻轉教室與師生參與

以下再以我自己最近的研究,作為教學型學術或教學即科研的例子。近年來,由於學生缺乏學習動機,上課態度消極,參與度不佳,全球各地包含臺灣的教育界掀起一股「翻轉教室」的風潮。所謂的翻轉教室,指的就是將本來是「上課聽課,回家做作業」的順序倒轉過來,變成「回家聽課,上課做作業」。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留有很多尚未釐清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要有多少引導的程度。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就以我自己「課程設計」的課程班級做行動研究,分成「教師主導」、「教師引導」以及「學生主導」等不同的組別進行翻轉教室的實驗,來探討臺灣學生對於這種創新教學的接受程度。在這個研究中,翻轉的方式是要求學生在課前要閱讀文本,而引導的程度則是以問題的設計來做區別。如果是老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則是教師引導,如果是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就是學生主導。如果大多都是老師講課,則是教師主導。課後學生調查的結果是,絕大多數的參與者都覺得翻轉教室比傳統教法好,而老師引導又比學生主導好,可見在臺灣高等教育的脈絡下,老師的引導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翻轉教室教學法應該要循序漸進。

 

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使命的多重化、複雜化,兼顧教學、研究與服務的責任遂成為大學新進教師最沉重的壓力。四種不同的教研整合模式,能夠協助老師在改進教學品質之餘,也能在研究上有所產出,進入良性循環,教研相長。然而,個別教師在過程,不見得具有足夠的資源與能力可以進行這樣整合性的研究,教學發展中心若能在補救措施之外,也能主動為有意願結合教學與研究的教師,提供有系統的協助,必定能為提升臺灣高等教育品質,帶來極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