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服務學習─大型課程的社區服務學習_Susan McCahan
-
- 發佈日期:2016-11-11
- 作 者:謝承諭 (文稿整理者)
Susan McCahan 教授現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副教務長,任教於機械與工業工程學系。除了工程學的專業之外,McCahan 教授目前更致力於研究工程教學環境的設計,積極投入工程學課程的創新與設計,在教學方面曾榮獲多項大獎,包含 3M 卓越教學獎、傑出工程教育獎章,以及亞倫布利茲協同教學獎 (Alan Blizzard Award) 等等。McCahan 教授在本講座中,將就多倫多大學工程學院課程的例子,探討如何在大班授課的課程當中,運用社區服務學習的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社會服務學習在多倫多大學實行了大約有十二年左右的時間。在接觸這樣的教學法之前,我在多倫多大學主要負責教授的是一堂機械系大三的熱力學。這是一堂所謂綜合事實與原則 (fact and principle) 的課程,這個說法是由芬克博士首創,指的是那些高度內容導向、基於工程實作狀況的課程。而我教授的熱力學,對於工程師來說是可以學以致用的課程,主要的內容都在討論如何將熱力學應用在建造飛機引擎和發電廠等等的機器設施上,非常實務導向。雖然畢業的學生都表示他們很喜歡我的課程,但是他們卻很少將在這堂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務工作上。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要如何改善這樣的落差,如何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在過去我們的學生習慣解決複雜 (complicated) 的問題,這些有非常複雜的數字,套用複雜的算式才能解題,但學生只要照著既定的步驟計算,就可以得到解答,但我們希望學生要能解決複合 (complex) 的問題。所謂複合 (complex) 的問題就沒有那麼著重計算,但是解答的方式也不如課本習題那麼黑白分明,問題也不像考試的題目會把所有所需的資訊提供出來,這樣的題目更像學生在真實世界會遇到的任務。例如,像蓋一座發電廠並不是只要把數字帶進算式計算就好,發電廠不是建在一個真空的實驗室裡,其週邊一切的環境因素都必需列入考量,而環境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系統。
所以,大約在十多年前,我負責重新規劃工學院大一的課程,而社區服務學習便是我們當時嘗試的其中一種教學方法。所謂的社區服務學習,指的是與社區單位合作,共同設計課程內容的教學法。多年前我有機會參加一場關於北美地區如何發展與實施社區服務學習的高峰會,與會來賓分享了許多不同社區服務學習的方法,有的是小班教學,有的是大班授課,更有將社區服務學習列入課外活動的做法。我和幾位與會者研發出一套社區服務學習的分類方法,以十二個面向來描述這樣教學法實際操作的做法,以下我針對幾個比較重要的面向做討論。
社區服務學習課程面向
在這個十二個面向當中,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項目是社區服務學習在大學課程中的定位:比如說,有些學校讓學生將社區服務學習作為課外活動的項目,可能是藉由學生社團等組織,與社區的慈善機構合作辦理活動,不列入學分計算當中。在某些學校,社區服務學習則是列為畢業的門檻,可能有計算學分,或是像臺大就是做為必修零學分的課程。另外一個面向則是社區服務課程預期達到的學習成果:在某些社區服務學習課程中,會為學生設定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希望學生在與社區的互動過程中可以達成目標,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個向度的另一端,有些課程可能就沒有特定的學習目標,只是讓學生當作課外活動體驗,沒有特別要達到的實質標的。
最後一個要討論的面向是所謂公民教育課程的性質。某些課程只是純粹體驗性的學習,例如學生與社區慈善團體合作,為街民提供食物,學生只需體驗這樣的過程即可,不需做其他的事。但有些課程則是反思性的,意思就是學生除了要體驗課程之外,還需要回過頭來反思這樣的經驗為他們自身帶來什麼樣的意義,自己的專業在解決這樣的社會問題中,可以貢獻什麼,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這樣的社區參與經驗如何與自身專業認同建立互動。學生這樣的參與和反思的經驗,和我所謂複合 (complex) 問題的概念不謀而合,像是如何解決貧窮就是一個複合(complex)問題的例子。當我們教工科學生如何解複雜 (complicated) 問題的時候,通常不會把問題放到適切的情境當中,但社區服務學習卻能補強這樣的不足,提供學生解決複合 (complex) 問題的脈絡。
社區服務學習課程設計:原理與實例
以下我以自己的一堂課為例,來闡述社區服務學習課程可能的做法,接著討論一些這類課程的設計原則,以及社區服務學習與近來高等教育趨勢的連結。我今天介紹的例子是多倫多大學與食物銀行 Second Harvest 的合作計畫。Second Harvest 組織主要的任務是收集一些快要過期或是外表有些瑕疵的食物,再分送給有需要的人。他們會派車到各地收集這樣的食物,帶回他們的倉庫存放一兩天,再分送到像是育幼院之類的慈善機構,提供給兒童或其他需要的人作為三餐。食物的來源可能是一些食品工廠標籤貼歪的產品,或是餐廳當天沒賣出去的餐點。義工會負責把這些食物擺放到倉庫當中,但這中間常有的問題是,因為同時之間一邊會有義工把食物搬進倉庫,另一邊有人把食物搬出來,所以義工常會忘了食物擺放的位子,找不到自己搬進來的品項,有些食物就會這樣放到壞掉。所以修這門課學生的任務就是要設計一個短期的食物倉儲庫存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複合 (complex) 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考量到很多情境因素,不全然只是計算公式,而學生也沒有課本答案可以參考。在這樣合作計畫的基礎之下,我和另外三位老師重新設計大一工科學生的課程,讓他們有能力可以為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過去每當我們和雇主們討論起我們校友的表現,他們都會說: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具有非常深厚的專業知識,相當擅長計算高深的數學題目,但他們不太想僱用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因為這些人不懂得如何團隊合作,無法和不是工程師的人溝通。有鑑於此,當我們在設計新的大一工科課程時,我們就希望課程目標能讓學生培養如設計、溝通、團隊合作、系統思考等等職場必備的能力。因此在課程中,我們保留了以往常見的評量方式,如寫作設計報告、分組口頭簡報和撰寫心得感想等,但用一個新的概念包裝這些活動。
除此之外,我們課程設計也參考了一些教育的原理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學習思考的過程比設計出完美的成品更為重要。這個概念和一般設計類的課程相當不同,在一般的設計課程中,老師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成品打分數,但在我們的課程裡,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更為重要,也是評量的重點。第二個原則是,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對工程設計的概念有更寬廣的認識,而不只是學會特定的操作技術,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能力面對真實情境中會發生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以系統思考的方式解決複合 (complex) 的問題。最後一點則是學習活動的情境要具有真實性,而不是架空在一個抽象虛擬的世界當中。
資訊商品化與課程設計
再來我將這些課程設計的原理,放到更大的脈絡討論,分析這些原理如何呼應目前高等教育的大趨勢。我第一個要討論的趨勢是資訊商品化,所謂的資訊商品化意思是指目前資訊散布各地,非常容易取得。因此某種程度來說,擁有知識本身的價值變低了,人人都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不再需要死背知識,而這已經變成全世界的趨勢。大學教育一直以來以自己的圖書館和藏書量為榮,因為藏書量就相當於大學擁有的知識量。但近年來,大學的目的越來越多元,高等教育不再只是要傳遞知識,更要能訓練具有職能專業的人才,甚至是要培育優秀的思想家、研究者,結合教學與研究,以創造出更多更新的知識。不只是抽象、學術的知識,現代的社會更期待高等教育可以創造出領導、創新、創業的人才。
因此下一步我們應該要做的,是用更全面化的角度來檢視大學的角色如何與知識和資訊互動。除了坐擁世界上最豐富最先進的知識之外,更要能以更新更有創意的方式,來運用這些知識,設計大學課程。基於資訊商品化的潮流,我們應該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提供學生形成性的回饋,因為如果知識與資訊唾手可得,那麼老師如何給回饋,如何與學生互動,讓知識產生意義,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此外,除了增進學生認知上的學習,教師更要讓學生形成情感上的連結,讓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的人生產生價值。最後,教師要給予學生支持,讓學生可以自由發展自己對於知識的理解,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現今的教育不再只重視專一領域知識的記憶與學習,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有能力找到所需的資訊,賦予知識意義,並能將某領域學到的知識與能力,轉移到另一個領域當中。
過去我們認為學生要來上課才能學到東西,因此我們用了很多獎勵或處罰的方式,要學生乖乖坐在課堂裡上課。這樣的方式,對於比較記憶性、機械性的內容而言,也許有其作用。然而對於需要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像力的課程,這樣的做法卻適得其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因為學生是為了獎勵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如果學生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講述一樣主題的課程,我們為什麼認為學生有必要來課堂上聽一樣的內容才能學得會呢?因此,在設計社會參與學習課程時,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將學習本身變成自身的獎勵,讓學生覺得參與課堂學習本身就是件有價值的事。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讀丹尼爾.品克所著的《動機,單純的力量》的科普書,可以得到更多相關的資訊。
宏觀的概念與真實的情境
另外兩個相關的教育趨勢,一個是我們想要學生學到宏觀的設計與工程觀念,而不是侷限於技術層面,另一個是學生學習活動必需要取材自真實情境。澳洲學者傑夫.史考特長期研究這個議題,探討教學評量如何能到達這樣的功能。他認為,要形成有效的測驗有幾個原則:第一,教師應該要改善評量的品質,而不是增加評量的數量。第二,評量引導學習,評量什麼學生就學什麼。第三,評量應該要著重於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而不是什麼都要評量。最後,評量應該要基於問題,基於真實情境的難題。因此,老師不能只要學生解題,算公式。老師在研擬試題時,必須發揮創意,讓學生要整合不同的能力,才能解決問題,能夠解釋為什麼他們選擇這些解法。
這些想法跟巴拉布和達菲這二位學者所提出的「練習場域」(practice field) 概念非常類似。「練習場域」提倡學生接受教育要像足球員訓練一樣,必須要在跟比賽場地十分類似的地方練習才行。這個概念強調學習是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下建構出來的,因為這些場域要能讓學生可以與人合作互動,彼此溝通協商。練習對學習而言非常重要,學生在過程中要能重覆練習,並且針對表現得到回饋。不要只是「告訴」學生要做什麼,而是創造出一個有趣、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可以自發地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這個概念也可以跟喬治.庫提出的高效實作活動 (High Impact Practice, HIP) 不謀而合,這些活動包含新生專題、學習社群、密集寫作課程、協同作業、大學部專題研究、全球性多元學習、社區導向服務學習、實習等等活動。這個高效實作活動的研究每兩年就會發問卷給美加的大學生,詢問他們過去一年內經歷這些活動的經驗有多頻繁。研究發現,學生參與高效實作活動的頻率,與他們是否達到深度學習似乎有極高的相關性。我們認為,如果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這些高效實作活動,他們未來也比較容易投入終身學習的行列。
高效練習活動融入服務學習課程
有鑑於此,我們在重新規劃大一課程時,就希望可以融入這些高效練習活動以及社區參與服務學習的概念。我們把工程學生大一的專題課,設定為一堂以討論為導向,並且需要密集寫作的工程學課程,學生必須藉由分組討論,寫作專業工程報告,完成團隊專案。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丹.布汀所提出的四大服務學習層面:技術、文化、政治與反基礎主義。我們希望學生可以在為社區夥伴工作的經驗中,習得專業工程學技術,了解彼此交織的文化脈絡,達到自我覺察。並透過體驗帶有不同政治意涵的情境,推翻教條式知識的學習,也是就所謂的反基礎主義。
以這個課程中婦女庇護所的專案為例,這個專案是要設計一個多倫多婦女庇護所的後院。這個後院有一個很深的斜坡,之前大雨把很多的土壤都沖刷到底部,學生要負責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專案結合了技術、文化和反基礎主義,尤其是最後一點反基礎主義,讓學生有最深刻的體悟。因為以往我們都會想像住在婦女庇護所的人,可能都是年紀偏大,精神狀況比較不佳的女性。但在學生跟她們訪談之後發現,住在多倫多這家婦女庇護所的人,平均年齡才二十幾歲,他們之所以會住在這裡可能是因為像是遭受家暴之類的家庭因素。有些人有小孩,有些在上大學,她們拿到政府補助才得以住進這個庇護所,所以其實她們最需要的,是可以跟朋友或小孩一起休閒運動的球場,這是學生在進行這個專案之前,想都想不到的事。由這個例子可以知道,我們希望把學生的學習經驗可以設計的更有吸引力,我們利用真實明確的經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供學生精熟學習的機會。而在進行這些專案,同時也具有許多風險,老師不知道正確答案,學生的解決方法也可能會失敗,甚至可能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無解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從老師給的成績中得到獎勵,而是在合作對象拿到成品時,對他們說的那聲「謝謝」,才是他們最大的成就感來源,這比拿到什麼成績都還要更重要。
傳統一般的課程中,我們設定了很大的教學目標,當我們打學生分數的時候,我們就會用扣分的方式,檢查學生有沒有缺漏什麼,就好像我們是雇主在檢驗員工有沒有達到我們要求的目標。但是那堂社區服務課程卻反其道而言,我們設定了一小組很明確很集中的學習目標,我們用引人入勝的學習經驗,帶領學生超越學習目標向外探索。雖然如果學生沒有達到學習目標,沒有按照適當程序設計成品,我們還是會扣分,但我們同時對於學生勇於跨出目標嘗試新經驗新方法,也會給予加分,最後他們不僅達到了列在課程大綱上的學習目標,更自發學習到了許多課外的知識與能力。雖然學生這樣的經驗,對老師打分數而言是一個挑戰,但也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與更好的學習環境。這些設計都是基於知識建構主義,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同時,學生也需要老師為他們的學習架起鷹架,教他們如何團隊合作,如何做會議紀錄,如何撰寫專案管理計畫等等。
服務學習的限制
服務學習課程當然有其限制,像許多先前的批評提到學生的作品不見得可以對社區合作對象帶來顯著的助益,課程或學生可能會過度簡化問題,或是每個人的學習經驗都不同,老師要如何評分等等。不過針對這些批評,其實還是有處理的方式,例如,可在課程開始前,就跟社區合作對象溝通好,他們不一定可以得到真的能解決問題的方案,但在這樣學生投入的過程中,社區合作對象可能也可以得到一些他們之前沒有的資訊或想法。所以我們在設計專案作業時,會特別注意到作業的難度和大小,要大到讓全組的人都有事做,但又不能大到他們無法解決。最後在評量學習成果時,必須要能考量到每一個組員的個體差異,而評分標準 (rubrics) 便成為要達到公平評分非常重要的工具。
所以如果要運用服務學習,需要從教學法開始改變起。教學必須同時著重認知過程和應用方法,我們也要讓學生學會我們之前沒教過的能力,像是團隊合作和記錄開會內容等等。我們也需要確實專業的實習指導,在學生把成品報告交出去之前,老師要先審過報告的內容,才能送到客戶手中,以免出現羞辱性的字眼,而這同時也是可以教育學生適當表達方式的機會。
結語
服務學習課程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境,像如果只是要教熱力學的理論,服務學習就不見得是好的教學法。但這類課程提供了其他教學法難以比擬的機會,可以創造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形成強力有效的評量方法,達到知識的轉移,讓學生可以學得更多更好,甚至記得更久,在他們未來的職涯裡都能發揮作用。服務學習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老師對於成果不抱持過度樂觀的心情,要準備好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教練,帶著學生學習,而不只是單純提供資訊和知識而已,並要綜合考量學生與社區的狀況,設計出最適合雙方的合作架構。